2025年4月24日出版的《中国应急管理报》刊登了我院朱伟教授的署名文章《坚持底线思维,筑牢防汛抗旱风险防范体系》。全文如下:
坚持底线思维,筑牢防汛抗旱风险防范体系
近年来,全球气候变化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我国防汛抗旱形势日趋严峻。暴雨洪涝、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。面对新形势、新要求,必须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以底线思维夯实基础,以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,以系统韧性提升应急能力,进一步完善党政共管、逐级包保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,做到更加科学、高效、协同,确保安全度汛、平稳抗旱。
一、树牢底线思维,夯实防汛抗旱基础防线
防汛抗旱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必须坚持底线思维,从基础设施建设、应急物资储备、应急预案修编演练等方面筑牢防线,确保关键时刻“拉得出、顶得上、打得赢”。
夯实基础设施,增强防灾抗灾能力。水利基础设施是防汛抗旱的重要支撑,需要党政统筹规划,将有关工程建设纳入重点工作,分级推进,闭环督导。各地党政班子成员直接挂钩重点工程(如水库除险加固、排涝泵站建设)。一方面,要加快堤防加固、水库除险、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,提升防洪排涝标准;另一方面,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,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实现雨情、水情、旱情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,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强化物资储备,确保应急保障有力。按照“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”的原则,健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,提升包保领导紧急情况下的物资调配能力。一是优化储备布局,在重点流域、易涝区域、干旱频发区设立物资储备库,确保物资调运快速高效;二是加强动态管理,定期检查物资质量,及时更新补充,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、用得上;三是推动政企协作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物资储备,形成政府主导、市场补充的多元化保障机制。落实“分级储备+区域联储”的弹性布局,相邻县区签订物资互助协议,同时推进社会化储备机制,与物流企业共建应急物资配送网络。
完善应急预案,提升快速响应能力。应急预案是防汛抗旱的“行动指南”,必须做到科学、实用、可操作。一是细化分级响应机制,对应逐级包保的要求,针对不同险情明确启动条件、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;二是党政领导要抓实演练工作,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应急演练,通过“双盲演练+压力测试”,检验预案可行性;三是加强动态修订,结合历年灾情和气候变化趋势,及时调整优化预案内容,预案要明确“转移谁、谁组织、转哪去、咋保障”四要素,包保领导需现场确认转移路线和安置点容量,确保其针对性和时效性。
二、强化风险管理,优化党政共管资源配置
防汛抗旱工作必须坚持风险导向,通过分类分级管理、逐级包保落实,形成党政齐抓共管、部门协同联动的强大合力。
构建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体系。按照“突出重点、精准防控”的原则,对洪涝、干旱等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等级划分。一是建立风险清单,对重点流域、城市易涝点、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区等进行全面排查,明确风险等级;二是实施差异化管控,对高风险区域采取更严格的防范措施,对中低风险区域加强监测预警;三是动态调整风险等级,根据气象预测和实时监测数据,及时调整防控策略。将风险点整改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,实行“一风险点一专班”(包保领导+技术专家+属地负责人),限期销号。
健全逐级包保责任机制。压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责任,建立“风险+责任”动态管理机制,形成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工作格局。一是实行领导包片制度,市、县、乡各级领导分别包保重点区域,确保不可一事、不可一地、不可一时无责任人;二是建立“一对一”督导机制,上级部门定期检查下级责任落实情况,确保措施落地;三是强化考核问责,将防汛抗旱工作纳入绩效考核,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,倒逼责任落实。
强化部门协同,凝聚防控合力。防汛抗旱涉及多部门协作,必须打破条块分割,形成“一盘棋”格局。水利、应急管理、气象、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,建立快速响应机制;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,动员群众参与风险巡查和隐患整改,构建群防群治体系。因地制宜发挥新质生产力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作用,整合气象预警、物资库存、队伍位置等数据,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灾情监测预警中的研究应用。
三、提升系统韧性,提升各级应急保障能力
城乡韧性建设为防汛抗旱提供了新思路。从抵御、适应和快速恢复各环节,做到关口前移、统筹资源,不断优化建立健全逐级包保工作,打造全链条保障机制,不断提升防汛抗旱工作能力和水平。
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。基层是防汛抗旱的第一道防线,必须增强基层应急能力,完善责任链条,确保“最后一公里”畅通无阻。一是加强培训演练,提升基层干部的风险识别、应急处置能力;二是配备必要装备,为村级防汛队伍配备救生衣、抽水泵等基础设备;三是完善村级预案,确保每个村(社区)都有简明实用的应急预案,做到“一村一策”。推行“网格化+防汛抗旱”模式,将责任细化到最小单元。一是划分责任网格,由村干部、党员、志愿者担任网格员,负责日常巡查和应急报告;二是建立“吹哨人”制度,鼓励群众发现险情及时上报,形成全民参与格局;三是加强信息化支撑,利用手机APP、微信群等工具,提高信息传递效率。
强化社会动员和宣传教育。防灾减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。一方面,要加强科普宣传,通过广播、短视频等形式普及避险知识,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,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,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抗旱的良好氛围。另一方面,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,发动居民参与本地化灾害风险排查工作,鼓励志愿者、企业等力量参与抢险救灾,形成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的防灾减灾体系。将防汛抗旱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,新任包保干部需通过应急指挥模拟测试。
完善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。在防汛抗旱工作中,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是提升系统韧性的关键。可建立跨部门、跨地区的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平台,整合气象、水文、水利、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,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。通过信息共享,各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态势,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。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,建立区域防汛抗旱联动机制。在流域防汛中,上下游、左右岸地区要加强沟通协调,统一调度水利设施,共同应对流域性洪水灾害。同时,加强军地协同,充分发挥军队在抢险救援中的主力军作用,提高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。
防汛抗旱责任重于泰山,完善党政共管、逐级包保的责任体系,是应对极端天气挑战、防范旱涝重大风险的必然要求。通过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,筑牢基层应急根基,增强系统韧性,压实各级责任,共同筑牢防汛抗旱的“铜墙铁壁”,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